首页 > 资讯

“胖改”不容易:上半年永辉又亏了2.41亿

2025-08-25 10:07:15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662篇原创文章

也许永辉会成为“胖改”在全国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可能只是又一个失败的实验。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值得行业关注。

作者/楚勿留香

ID/lingshouke


1

扣非净利润亏损8.02亿元,同比下滑2786%

8月20日晚,永辉超市(601933.SH)交出了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营收299.48亿元,同比下降20.73%;归母净利润为-2.41亿元,同比下降187%;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8.02亿元,同比下滑2786%。

这样的财报数据,足以让外界再次叹息:这家曾经的“民生超市冠军”,依然没有走出下行的泥潭。

这是永辉的又一个灰色夏天。自2021年以来,永辉已经连续四年亏损。即便加上早些年积累的利润,今天的永辉在资本市场的形象,也已经从“零售黑马”变成了“问题学生”。

永辉的困境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2021年-2024年,永辉超市连续亏损四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44亿元、-27.63亿元、-13.29亿元和-14.65亿元,累计亏损超95亿元。

营收规模也同样下滑,从2020年的931.99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675.74亿元,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进一步萎缩至不足300亿元。

更刺眼的是关店数字——半年之内,永辉关闭了227家长期亏损的门店,而新增门店只有4家。门店总数从高峰期的千家以上,如今缩减至552家,几乎腰斩。与此同时,供应商数量也被大幅压缩,从原本的五六千家压缩至不到3000家。

回想2018年时,永辉的门店一度超过1000家,覆盖全国近30个省份,是名副其实的“国民超市”。

门店的萎缩不仅仅是数字的减少,更是一种“存在感的退潮”。

在一些城市,消费者发现原本常去的永辉超市突然关门,门口张贴着“感谢多年来的陪伴”,货架清仓甩卖,员工忙着搬运设备——那种落寞的场景,与当年永辉大举扩张时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供应链端同样在收缩。今年上半年,永辉完成了2860家标品供应商的裸采合同签订,供应商数量减少约一半,这意味着大量小供应商被淘汰出局。对消费者而言,部分熟悉的品牌商品突然从货架消失;对供应商而言,这是一次残酷的“生死筛选”。

资金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半年报显示,永辉资产负债率已达88.37%,相比沃尔玛60%左右的水平高出一大截。流动负债甚至超过流动资产,公司不得不通过银行融资、定向增发等方式来维持运转。今年7月底,永辉公告拟募资至多39.9亿元,用于门店调改、物流仓储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

无论从销售规模、净利润,还是从门店数量上来看,永辉超市正在走下坡路,而且是“带血的下坡”。

现在的问题是:永辉的转型,还有机会吗?

2

“胖改”求生

永辉在2025年上半年报中,将收入下滑的原因归结为:2024 年下半年开启整体战略与经营的深度转型工作,关闭长期经营亏损门店以及门店调改期歇业等因素所致。

虽然调改门店收入较同期有大幅度增加,但无法弥补因关店产生的收入下降。

归母净利润亏损主要是四点原因:

一是,整体销售规模的减少。

二是,公司商品供应链的改革,完成了大量供应商及商品的升级汰换,因此短期内承受一定的毛利下降。报告期内综合毛利率为 20.80%,较上年同期下降 0.78%。

三是,公司于报告期内关闭 227 家亏损门店,闭店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租赁及人员赔偿、商品出清和资产报废等成本费用。

四是,公司持有的 Advantage Solutions 股票本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84 亿元。

为了突围求生,永辉把赌注压在了“胖改”上。

所谓“胖改”,就是学习“胖东来模式”——这个被誉为“中国超市天花板”的民营零售传奇,在河南新乡、许昌创造了奇迹。胖东来的逻辑是:极致的商品力、慷慨的员工分润、近乎苛刻的服务标准,以及与顾客之间的强信任关系。

在“胖改”浪潮下,全国各地都有商超试水,从区域超市到上市公司,都试图复制胖东来的经验。永辉更是其中动作最快、规模最大的。自2024年5月启动调改以来,永辉已累计调改门店160家,预计今年9月底突破200家。

调改的动作看上去颇为积极:

商品端,去KA化,推行“裸价”,直接与源头供应商签约,砍掉费用游戏。

供应链端,生鲜源头采购比例提升至60%以上,烘焙和熟食逐步“去联营化”,自营占比上升到78%。

品牌端,上新永辉橙汁、洗衣液等自有产品,全年计划推出60支单品。

服务端,模仿胖东来的陈列、动线、员工关怀。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永辉学到的大多是“形”,而不是“魂”。

事实上,永辉门店在“胖改”后初期,业绩和客流确实得到了明显提升。

根据联商网的报道,以永辉义乌吾悦广场店为例,6月13日,这家永辉“胖改店”重装开业,恢复营业仅7天,销售额同比增长627%,客流量同比增长351%,客单价也提升61%。一时间,义乌的年轻人把“去永辉打卡”当成潮流。

此外,永辉“胖改”店的开业,对所在商场的显著带动效应:商场数据显示,永辉超市焕新开业后的次月(7月),义乌吾悦广场整体客流量同比提升16%,销售额同比提升13%。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这种热度持续下去,或者说如何在“胖改”热度过后,仍能让门店保持较好的业绩和客流?

以永辉超市北京鸿坤广场店为例,开业之初,同样人潮涌动,货架前排队、收银台长龙,甚至引发社交媒体热议。但半年后,消费者发现“惊喜感”下降:有的新品下架了,有的促销力度减弱了,服务虽依旧热情,但缺少持续的新鲜感。

再从客流看,永辉超市北京喜隆多店调改初期日均客流5万,几个月后就逐渐回归常态。此外,郑州信万广场店销售额从首日188万降至稳定期的2-3倍。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现象:调改店在开业初期能迎来爆发式增长,但热度很难长期维持。

原因有二:一是,消费者的“新鲜红利”本就有限;二是,永辉的机制没有跟上,尤其是员工激励与服务文化的缺失。

3

为什么“胖改”很难大规模成功?

永辉的困境,其实也是整个行业的困境。

胖东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地方市场,在有限的门店范围内,把顾客体验做到极致。但这套模式能否被跨区域连锁复制?答案并不乐观。

第一,规模与分润的矛盾。 胖东来员工几千人,分润机制可以落实;永辉有近8万名员工,要在全国范围复制分润机制几乎不可能。

第二,文化的不可复。胖东来的灵魂人物于东来,把“顾客第一、员工第一”当信仰。永辉作为上市公司,更多考虑的是股东回报,难以长期牺牲利润换口碑。

第三,资本市场的倒逼。 胖东来没有资本压力,而永辉已经连亏四年,投资者的耐心正在消耗。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胖改”门店都有一个共同曲线:开业火爆—半年平淡—逐渐回归常态。

其实,这并不是“胖改”错了,而是“胖改”对大多数连锁超市来说,过于理想化。

从奥乐齐这家德国硬折扣鼻祖来看,其靠自有品牌和低价打天下,在中国开出门店后,逐渐培养了一批忠实用户。奥乐齐成功的关键在于:它从一开始就以“折扣+自有品牌”为基因,而不是半路转型。

永辉的问题恰恰在于半路转型,所以其遭遇的挑战肯定更多。

挑战显而易见:

资金链紧张——88.37%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

关店成本高昂——227家门店关停,涉及赔偿、出清、报废。

线上业务未跑通——虽然减亏,但全年仍亏损。

消费者信任缺口——“永辉的东西到底好不好”,依然是个问号。

但机遇同样存在:

供应链改革逐步见效,裸价采购降低成本,若坚持,或能重塑竞争力。

自有品牌正在发力。比如永辉橙汁7.9元的定价,就直指性价比市场。

部分调改店的爆款效应,至少说明消费者对永辉还有期待。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大润发、家乐福等外资超市衰落后,中国市场确实需要新的“国民超市”。

供应商的感受也能说明问题。曾有一家零食供应商抱怨:“和永辉的合作越来越难了,以前能上货架,现在被砍掉,说是要集中做大牌和自有品牌。”这种阵痛短期内让一些供应商心寒,但从长期看,永辉的目标是建立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消费者的声音则更加直接。在永辉北京一门店,《灵兽》与一位老顾客交流时,她说:“刚改造完的时候确实觉得不错,烘焙区新鲜、环境也更亮堂。但现在又觉得和以前差不多,菜价也没便宜多少。”这或许代表了不少普通消费者的心声。

从短期看,永辉的2025年全年业绩恐怕依然承压。即便第四季度改善,也难掩全年亏损。

从中期看,永辉若能在2026年前完成存量门店的调改,并跑通“去KA化+自有品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组合拳,或许有机会重回增长。

从长期看,永辉更大的挑战是文化与机制。若不能真正做到员工幸福、顾客信赖,那么“胖改”再漂亮的装修、再新颖的商品,也只能昙花一现。

正如一位消费行业分析师所言:“永辉就是永辉,它不可能变成胖东来。它能做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模式。”

“胖改”不容易,永辉的路更不容易。

作为中国零售业的样本,永辉的“胖改”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转型焦虑:规模越大,改变就越难;资本越深,压力就越重。

永辉正在经历它最艰难的时期——亏损、关店、供应商收缩、负债高企。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它不得不下决心,去尝试一场深刻的变革。

变革的最终结果尚未可知。也许永辉会成为“胖改”在全国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可能只是又一个失败的实验。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值得行业关注。

毕竟,在中国零售的剧烈变革期,没有人能轻松活下去。(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盛和汤龙:零售数字化,开启经营导航

  • 叮咚买菜规模创新高:三季度GMV 72.7亿元,全年预计新开仓110个

  • 今年已涨薪2次!京东4000名采销“新兄弟”能否为直播电商破局 作者

  • 勇于改变,拥抱回暖:北京连锁与物流协会携手行业企业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