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消费刺客”退烧

2025-08-26 09:28:22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663篇原创文章

接下来,百果园要么在规模、效率和成本控制上建立优势;要么在价值创造上形成不可替代性。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在教育消费者成熟。”

不久前,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在一段视频中的“教育消费者”论,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社交媒体上,“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上一个这么说的是钟薛高”的调侃,迅速演变成激烈讨论。

争议的余温未散,市场的审判已然到来。

8月15日2025年8月15日,百果园发布中期业绩预警,预计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不超过25%,归母净利润亏损约3.3亿至3.8亿元。后续披露显示,公司实际实现收入为43.76亿元,同比降低21.8%,净亏损为3.42亿元,门店数量下降约27%,至4386家。

从消费者让利的无奈,到品牌教育消费者的傲慢,百果园的急速转向,折射出一个事实,当消费市场的风向改变时,任何试图对抗趋势的品牌,都将付出高昂代价。

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阵痛,更是整个高溢价消费赛道所面临的压力。一个靠消费升级故事吹起来的泡沫,正在被戳破。

1

百果园做错了什么?

百果园的模式,曾被视为消费升级的典范。

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提供标准化的、高品质的水果,来获取远高于普通水果摊的品牌溢价。一句“不好吃三无退货”的承诺,精准地抓住了城市中产对食品安全的核心诉求。这套打法,也顺理成章地将百果园送进了港交所。

然而,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在于,它必须持续不断地兑现高品质的承诺。一旦承诺与现实脱节,高溢价便会立刻变成一种负债。

2022年,一则暗访视频曝光了百果园存在品控问题,腐烂的水果被制作成果切,高价出售。随后,社交平台上关于“高价买到烂果”、“果切品质堪忧”的吐槽层出不穷。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支付的溢价,并不能完全对冲掉开盲盒的风险时,品牌信任的基石开始动摇。

百果园的成本结构,也让这个裂痕更难弥合。核心商圈的高额租金、全程精细化的冷链运输、庞大的员工体系……每一项都在吞噬利润,最终反映在货架上的价格标签上。当消费者发现,即便承担了这些溢价,依然可能买到品质不符预期的产品时,对品牌的耐心就会快速透支。

在这种背景下,创始人“教育消费者”的言论,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如一位消费者评价,余惠勇透出的是一种令人不适的姿态:问题不在商品,而在你不懂。这种表述,暴露出品牌与核心客群之间在消费心理上的错位——一边,是越来越现实、算得更精的消费者;另一边,是仍沉浸在品牌叙事里的管理者。

当作为根基的“品质信任”出现裂痕时,建立在其之上的“高溢价”体系,自然也变得摇摇欲坠。

百果园并非孤例。将视野拉开,高溢价品牌在多个新消费领域的退潮趋势已经显现。

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新茶饮赛道。此前,喜茶和奈雪依靠产品创新与“第三空间”的消费场景,将核心产品价格稳定在三十元以上,并成功建立了消费升级的品牌定位。

从2022年底开始,喜茶和奈雪先后调整了定价策略。喜茶基本不再销售30元以上的产品,奈雪推出了“轻松喝”系列,将主力产品拉回到更大众化的价位。这并不是一次短期促销,而是一次长期的策略调整,意在把重心转向性价比。

背后的原因是竞争格局的变化。一方面,蜜雪冰城依托高效的供应链和标准化运营,证明了低价市场的巨大容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腰部品牌进入中端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缺乏明显差异化的品牌很难再维持高溢价。

咖啡市场的变化更为直接。瑞幸和库迪以 9.9 元的咖啡展开竞争,大规模的促销拉低了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预期。这不仅改变了市场份额,也让咖啡从相对高端的定位转向日常消费品,对依赖溢价和品牌形象的模式形成压力。

这股席卷整个行业的降价潮,让百果园“教育消费者”的姿态显得尤为刺眼。

当咖啡、茶饮、烘焙等赛道的头部玩家都在通过降价、促销和高性价比应对市场压力时,百果园依然坚持强调品牌溢价,这在消费者看来,并不是自信,而是与现实脱节。高溢价故事曾经奏效,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

2

谁杀死了消费升级?

当然,新消费品牌的价格下调甚至关店只是表象,更深层原因,供需的变化。

先看供给侧。过去,在低利率环境与充裕资本下,消费赛道上演着扩张。热钱押注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催生出一批又一批消费品牌。

2021年,新消费领域迎来融资顶峰。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相关赛道共发生500余起融资事件,总金额逾千亿元。咖啡、奶茶、零食等多个细分行业涌现出大量追求“万店规模”的连锁品牌,依靠资本密集开店,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市场壁垒。

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供给端的高度拥挤。一条商业街上,可能同时分布数家咖啡店、奶茶铺和烘焙坊,它们门店设计相似、产品配方雷同、营销话术如出一辙,差异化迅速被稀释。

随后,热潮退去之后,显而易见的过剩随之显形:产能膨胀、产品趋同、价格空间被压缩。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 15 日,全国奶茶饮品门店总数为 42.6 万家。过去一年间虽有 11.8 万家新店开业,但净减少 3.92 万家,这意味着同期共有 15.7 万家奶茶店退出市场。

咖啡赛道的压力同样明显。全国咖啡门店总数为 22.8 万家,过去一年新开 6.8 万家,净增仅 1.6 万家——也就是说,有约 5.2 万家咖啡店关门歇业。

换句话说,仅过去一年,就有超过 20 万家现制饮品门店从市场上消失,行业的竞争烈度与淘汰速度可见一斑。

宏观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PPI已连续30多个月同比为负,显示出生产环节价格的持续下行,而这种下行压力正沿着供应链传导至终端消费端。

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将战略重心转向高性价比与运营效率,而不依赖高毛利支撑增长。

供给的过剩之外,需求面的变化同样明显。

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数据是,作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北京和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近几个季度,居然跑输了全国大盘。

背后的逻辑是“资产负债表衰退”:房价下行、股市震荡使居民资产缩水,而房贷等债务仍具刚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会优先偿债、增加储蓄,而不是扩张消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储蓄率仍处在高位,与疫情前相比明显上升,这意味着更多资金被用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而非转化为当前消费支出。

曾经的30元高端奶茶,如今需要权衡;节假日外出就餐的频率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聚餐或外卖;国际高端美妆销售承压,本土平价品牌反而逆势增长等一系列的消费变化,

短期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也在减弱。

今年上半年,社零总额同比增长呈现“阶梯式”抬升:一季度为4.6%,二季度升至5.4%,1-6月累计达到5.0%。然而6月单月同比增速只有4.8%,较三四五月份明显回落。

从品类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鞋服、化妆品、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通信器材等领域,6月的同比增速普遍低于上半年平均水平。家电、汽车等国补扶持类别的增速依旧强劲,但部分需求已在前期政策刺激下被提前释放,导致后续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上也有映射。“考公考编”热度攀升,外卖、网约车、快递等劳动密集行业趋于饱和。这种对稳定和低风险的岗位,本质上是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而这种情绪本身,也在持续削弱消费的动力。

在供需两端同时收缩的环境中,依靠讲故事、卖溢价的模式必然失去支撑。高价与溢价的核心前提是稀缺性与增长,一旦消失,性价比就成了竞争点。

3

消费品下一站?

旧的消费格局正在瓦解,新的竞争结构正在形成。

过去,许多品牌只要有明确定位与渠道优势,就能在庞大的“中间市场”立足。这一阶段已经结束,市场正在向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分化。

第一种逻辑,是效率驱动的成本竞争。

代表性企业包括山姆、Costco、瑞幸、蜜雪冰城等。它们的核心能力在于供应链和规模效率,而非品牌故事。山姆通过会员费重构盈利模型,将毛利率压到极限;瑞幸、蜜雪冰城依托万店规模加自建供应链,获得最低采购成本。

第二种逻辑,是依靠价值壁垒的体验竞争。

这类品牌无法在成本上与巨头匹敌,只能通过在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不可替代性来生存。例如,坚持天然酵母的社区烘焙坊,依靠新鲜感与邻里信任;营造专业氛围的精品咖啡馆,依靠社群归属感。这些品牌不追逐规模扩张,而用深度和黏性换取收益,避开价格战。

百果园的问题在于,它处在两种逻辑之间。

它的便利性不可否认——门店布局密集、位置优选,品类齐全、采购和储运高效,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即时购买需求。但便利并不足以抵挡价格导向的竞争。当社区团购、直播电商和低价水果零售不断冲击时,百果园较高的运营成本,很难让它在价格战中保持优势。

在另一端,它也缺少精品小店那种深度的情感连接与独特体验。作为标准化连锁品牌,百果园主要依赖统一供应链和门店管理体系来控制品质,但在品控事故频发后,“高品质”的标签逐渐弱化,其溢价能力受到影响。

因此,它陷入双重压力。

在追求价值独特性的玩家面前,高端特质不够突出;在极致效率的玩家面前,其价格缺乏竞争力。便利虽然存在,但在价格极度敏感的市场环境中,单一的便利优势难以构成有效的护城河。

这种困境并非个案。过去,中间市场相对宽阔,足以养活大量依靠规模和一般性便利的品牌。而如今,消费者的需求分化日益明显:一端为极致性价比买单,另一端为明确价值与稀缺体验付费。处在中间的品牌,空间不断被压缩。

所以,接下来,百果园要么在规模、效率和成本控制上建立优势;要么在价值创造上形成不可替代性。如果试图在二者间徘徊,最终往往两头落空。

百果园的十字路口,是整个消费行业结构性转型的具体注脚。(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盛和汤龙:零售数字化,开启经营导航

  • 叮咚买菜规模创新高:三季度GMV 72.7亿元,全年预计新开仓110个

  • 今年已涨薪2次!京东4000名采销“新兄弟”能否为直播电商破局 作者

  • 勇于改变,拥抱回暖:北京连锁与物流协会携手行业企业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