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邻几的扩张密码:供应链、鲜食与本地化

2025-08-29 09:56:56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666篇原创文章

突破便利店的困局,邻几能否走出一条“重供应链”之路?

作者/楚勿留香

ID/lingshouke


1

逆势扩张,邻几南京十店同开

进入福建市场3年后,邻几便利店又将触角伸进江苏省会南京。

8月27日,南京江宁紫金山科技城的悠谷二期店里,邻几便利的开业仪式热闹非凡。这并不是一家普通便利店的开张,而是邻几进军南京的“十店同开”大动作。

这是继2022年进入福建市场后,邻几第一次跨进长三角核心城市,也是其“三省联动”(安徽、福建、江苏)战略的关键一步。

截至目前,邻几在全国门店数已超过1400家,日服务人次超过65万。

短短八年时间,这个2017年在合肥创立的便利店品牌,已完成了从区域龙头到跨省扩张的跨越。它的成长路径清晰可见:

2017年—2021年,深耕安徽市场,扎根区域市场,逐步将门店覆盖全省16地市;

2022年,南下福建,首选厦门,发展至今已开设150多家门店;

2025年8月,邻几挺进江苏,在南京一次性开出10家门店,并设立江苏总部。

与很多便利店品牌“小步快跑”的稳健节奏不同,邻几的风格是“占据一城,再向外扩”。

这也是其“稳中带快”的扩张逻辑。

邻几便利店创始人兼CEO刘忠建一语道出进军南京市场的原因。“南京不仅是经济强市,更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希望通过‘便利店+’的创新模式,持续优化商品、服务与文化经营,真正融入南京城市肌理,成为市民信赖的社区好邻居、生活好帮手。”

实际上,邻几选择进驻南京是基于对南京城市特质和市场需求研判后的战略性决策。

首先,南京是江苏省会、特大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稳定的市场环境;其次,南京人口结构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白领、商务人士和高校学生群体庞大,他们正是便利店核心的目标客群;最后,是南京夜生活丰富,这些城市特质和市场需求对邻几品牌发展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便利店行业整体趋于谨慎的当下,为什么邻几还敢“逆势扩张”?

要理解邻几的扩张逻辑,必须先看便利店行业的整体状况。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2025上半年便利店发展情况简报》,便利店仍在扩张,但速度趋缓,企业普遍面临消费疲软、成本刚性、烟草证办理难等问题。多数品牌选择放慢开店节奏,甚至暂停跨区域扩张。

与之相反,邻几却在加速。

2023年,邻几新增200多家门店,增速高达35%;2024年,邻几新开140多家门店,门店总数达1390家,根据CCFA发布的《2024年中国便利店TOP100》,位列第二十八位。

邻几便利计划5年内,在江苏门店达到1000家。

2

邻几的底气

“未来,邻几在南京的发展将是邻几‘精耕细作’、‘融入创新’的过程。”刘忠建表示,“核心是依托邻几现代化鲜食工厂和供应链优势,结合南京的消费特色,不断优化商品结构、提升服务品质、升级空间体验、强化数字化运营能力、加密网点布局,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邻几的快速扩张更多是来自其四个核心优势:

一是,供应链与鲜食工厂优势。

邻几自建合肥、芜湖两大鲜食工厂和全温层配送中心,冷链覆盖半径350公里,能支撑安徽、福建、江苏的跨省运营。

换言之,邻几在南京开店,更有利于供应链和鲜食工厂的高效利用,并充分发挥临近省市邻几品牌效应,快速占领用户心智。“江苏和安徽距离较近,总部辐射能力强,管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刘忠建称。

便利店行业最难突破的往往是“配送半径”,而邻几通过提前布局,把这道坎变成了自己的护城河。

二是,差异化商品力。

便利店竞争的焦点不再只是空间,而是“吃”。

在南京市场的开拓中,邻几紧紧围绕“本地化”策略,从商品结构、消费场景到服务体验均实现深度融合。门店休闲区融入六朝古都的文化元素,为消费者打造兼具现代便利与历史底蕴的休憩空间。

依托自有烘焙鲜食工厂,邻几针对南京市民的饮食偏好,推出涵盖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的“一日五餐”体系,并研发多款本土化产品,加大高品质PB商品的经营。

比如,邻几100%NFC鲜橙汁、邻几一斤鲜奶、邻几100%椰子水、邻几精酿啤酒等,都成为明星商品。

鲜食工厂也会结合市场反馈,不断创新研发,邻几自己工厂生产的双鸡排大口饭团、毛毛虫面包、雪月亮生巧冰皮面包等,进一步丰富消费者的“一日五餐”, 既保证品质,又强化差异化。

三是,跨省复制的经验。

厦门是邻几的“试金石”。2022年进入福建时,它不仅快速开店,还在翔安区建立6000㎡物流仓。福建市场的成功,为其进入江苏积累了经验,也让资本和团队更有信心。

四是,团队基因。

邻几便利店创始人兼CEO刘忠建曾是浙江“十足便利”的操盘手,把品牌从0做到1800家。相比很多便利店创始人,邻几的团队具备罕见的规模化操盘能力。

因此,在别人选择“收”的时候,邻几敢“放”。这是对自身体质的自信,也是一种“窗口期”判断:趁对手收缩,快速卡位。

3

邻几的优势与短板

任何一个便利店品牌进入陌生市场,都绕不开一组问题:供应链是否稳?商品有没有特色?顾客愿不愿意来?竞争能不能撑得住?

在这些问题上,邻几的回答相对清晰。

供应链的深水区:供应链是便利店的“命门”。不少本土品牌折戟,就是因为供应链半径太短,跨省运营时无法保障鲜食品质。比如珍熙便利,当年在厦门疯狂开店,却因冷链和配送不到位,鲜食常常断货或不新鲜,最终只能退出市场。

而邻几的打法是“先建工厂,再铺门店”。合肥、芜湖两大鲜食工厂不仅能满足安徽市场,还能辐射福建和江苏。福建市场的快速落地,就是靠翔安仓库的支撑。南京市场的开拓,同样得益于这个体系。

商品差异化:在南京新开的门店,除了经典的关东煮、肉包、烧麦,还推出了“毛毛虫面包”“双鸡排饭团”等创新鲜食。这些产品并非“猎奇”,而是基于鲜食工厂对消费者反馈的迭代。

相比之下,一些传统便利店品牌依赖上游供应商,缺乏创新空间,往往陷入“可乐矿泉水+泡面”的单一结构,无法提升客单价。

第三空间的延展:便利店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它不只是“买东西的地方”,而是“休息、社交、补给的空间”。邻几在每家店都设置休闲区,提供WiFi、充电、热水,试图打造“城市的深夜书房”。

这种定位在安徽已被验证。比如合肥置地广场的邻几门店,常年是周边上班族的午休场所。南京市场是否也能复刻,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当然,邻几并非无懈可击,也有不足和挑战。

诸如,重资产扩张,需要大量资金与人才。此外,南京本土已有苏果、美宜佳等根基深厚的品牌,外资便利店也虎视眈眈,竞争环境比福建更复杂。

换句话说,邻几的优势是“先手布局”,但未来仍要回答“如何在强敌林立的南京市场站稳脚跟”。

从行业角度看,便利店业态在中国的潜力无可置疑,但当下的困境也同样明显。

首先,是成本高企:房租与人力的夹击

根据南京核心商圈的店铺租金为4元-6元/日/平方米,一家150平方米的门店,月租金成本在1.8万-2.7万,好一点地段,租金会更高。如果叠加人工和能耗,每月的成本将是不小的压力。

根据《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的数据,2024年,便利店单店日营收在4634元。

但南京部分门店通过餐饮化、即时零售等创新模式可能实现更高收益,但压力同样不小,稍有管理不善,就可能陷入亏损。

不少品牌因此选择“压缩开店计划”。2024年,某头部便利店在华东市场就放慢了扩张节奏,把重心放在存量门店的优化。

其次,烟草证难题,这是利润命门。

烟草证几乎是便利店的“第二生命”。一包烟能贡献超过30%的毛利。但在南京等地,烟草证审批严格,很多新开门店短期内无法获得。这就意味着,便利店需要靠鲜食或其他高毛利品类来弥补。

2016年珍熙便利在厦门的失败,部分原因就是门店规模快速铺开,但缺乏烟草证支撑,盈利模式失衡。

当然,就目前环境看,即便有了烟草证,困难同样不小。

再次,是消费低迷:夜宵经济的萎缩。

曾经,便利店的夜间消费是支柱。但近两年,夜宵场景正在萎缩。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宅,夜间订单下降明显。南京某日系便利店门店就反映,夜间销量占比下降了近20%。

最后,激烈竞争,一城多强的局面势必引起“血拼”。

厦门是典型案例。2022年,罗森、7-Eleven、邻几、美宜佳、见福等几乎同时涌入,短短一年新开2000多家便利店。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岛内好位置几乎被抢光,新品牌只能退到边缘地带。珍熙便利就是在这种竞争中被“挤出”。

南京市场也是各便利店品牌的角逐之地。这就是便利店行业的“困难三角”:高成本、低利润、强竞争。

当然,邻几的策略清晰,通过“组合拳”找到突破口:用供应链解成本难题,用PB商品对冲同质化,用本地化化解消费疲软,用数字化提升管理效率。

可以说,邻几并不是单纯依靠“开店数量”取胜,而是通过供应链、商品、服务、数字化的叠加,打造出一种“逆势扩张”的可能性。

便利店被称为“城市的灯火”,它们点亮街角,也点亮了深夜的胃。这里不仅卖关东煮、包子和咖啡,也承载着城市的节奏与温度。

邻几进入南京,既是一次市场扩张,也是一次能力验证。十店同开,是声量,也是压力。未来,它能否真正成为“长三角便利店新势力”,要看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守住差异化。

更长远看,中国便利店市场仍未出现真正的全国性巨头。日本7-Eleven人均2000人一店,中国这一数字仍远未达到,意味着市场空间巨大。

机会还在,但变量还多。邻几的故事,或许还只是一个序章。(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盛和汤龙:零售数字化,开启经营导航

  • 叮咚买菜规模创新高:三季度GMV 72.7亿元,全年预计新开仓110个

  • 今年已涨薪2次!京东4000名采销“新兄弟”能否为直播电商破局 作者

  • 勇于改变,拥抱回暖:北京连锁与物流协会携手行业企业共谋发展